
人生百味,何以解忧?短短一生,谁又能真正参透?然而有这样一篇短文,寥寥数语,却如檐下滴水,声声入心,令人听罢恍然若有所悟。它就是相传为宋代隐士所作的《听雨赋》。作者姓名不传,生平无考,唯从其文字中可窥见一二:此人少年入仕,中年遭贬,晚年归隐山林,结庐溪畔。历经繁华与冷落,看尽人情与世故,终在一场夜雨中写下此文。篇幅虽短,却如古寺钟声,穿透岁月,唤醒沉睡之心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少年听雨,可曾懂得?《听雨赋》开篇便如细雨轻落,润物无声。“卧听檐溜,点滴皆成喧响;遥想前程,步步尽是奔忙。”屋外雨声本轻,可少年心急,每滴都似惊雷。他正年少,志在四方,一心要闯出功名,脚步匆匆,心亦匆匆。一个“喧响”,一个“奔忙”,道尽青春的躁动与不安。雨本宁静,人却浮躁。
他写道:“宦海浮沉,磨尽书生意气;夜深酒冷,才觉身是过客。”多少读书人,满腹经纶,胸怀天下,却在官场漩涡中渐渐失了锐气。争来争去,斗来斗去,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妄。直到夜深独坐,酒已凉透,窗外雨声淅沥,才猛然惊觉:原来自己也不过是这世间的一个过客,来去无痕。这“身是过客”四字,写尽了中年人的清醒与苍凉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更令人动容的是:“达时,宾客盈门;困时,门庭冷落。”你飞黄腾达时,门前车马喧嚣,人人称兄道弟。可一旦失势落魄,连旧友也避而不见,门庭冷落得如同荒园。这世间,多的是趋炎附势,少的是风雨同行。作者看透了,却不怨恨,只是淡淡写下,如雨落深潭,不起波澜。
于是他劝人内观:“心静,便无风雨;意平,何惧霜雪?”既然外境无常,人心易变,何不向内安顿?只要你内心沉静,哪怕暴雨倾盆,也如微风拂面;只要你意念平和,哪怕寒霜覆地,也觉温暖如春。此言说的很轻松,却极难做到。多少人一生都在逃避风雨,殊不知,真正的避风港,不在山林,而在心中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他又说:“得失随缘,来去不迎;安住当下,即是清欢。”人生际遇,本如云雨,聚散无由。今日得之,不必狂喜;明日失之,无需悲泣。与其执着于得失,不如学会随缘,安于此时此刻。这种淡然,不是麻木,而是阅尽千帆后的从容。
他以一句收束全篇:“静坐窗前听雨落,闲观陌上叶飘零。”这句话,如茶烟袅袅,沁人心脾。窗外的雨,落了又停,停了又落,本是寻常;路边的叶,绿了又黄,黄了又落,也无需挽留。人生亦当如此——不为未来焦虑,不为过去懊悔,安然看着一切发生,守住心中那一片不染尘的庭院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《听雨赋》虽短,却如一面古镜,照见我们内心的波澜与执念。它不教人争,不教人逃,而是教人“听”——听懂风雨中的宁静,听清繁华后的落寞,听出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。
它之所以被称为“心文”,在于它的沉静。在人人都在追逐阳光的时候,它却轻声说:不妨也听听雨。
也在于它的彻悟。没有训诫,没有鼓动,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,说出最本质的真相。
更在于它的恒久。无论时代如何喧嚣,人心如何浮躁,那份“听雨”的能力,始终是灵魂深处最温柔的救赎。
愿你我,在匆匆忙忙的人世间,也能活得像一滴雨——来时清明,去时从容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免息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