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问你个问题:如果你知道对手已经搬空了保险柜,你还会不会花大价钱砸进去撬锁?
美国这波对伊朗的精确打击,怎么看都像是砸了个寂寞。6月22日凌晨,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高调宣布,对伊朗境内三处关键核设施实施了军事打击。这个消息刚出来,确实震了一下全球神经。哪怕是伊朗方面,第一时间也并未否认打击发生。但接下来,剧情拐得有点生猛:伊朗国家通讯社在几小时后公开了一条更劲爆的信息——福尔多、纳坦兹等主要核材料已经提前转移,现场只留下了空壳和废旧设备。
这就尴尬了。美国这边燃料都烧了、弹药也扔了,打掉的竟是伊朗事先就腾空的房子。那等于白打。而且,还不是第一次这么干。
我查了下资料,伊朗这几年对美国的战术风格早已心知肚明。自从2020年苏莱曼尼事件之后,伊朗对美军动向的监控密度几乎拉满。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24年12月的一份报告,伊朗过去一年新增了16处地下储存和生产点,全部位于山体内部,具备防炸、伪装和转移能力。等你发射导弹、战机抵达时,人早就撤了,剩下的是声响和尘土。
更关键的是,浓缩铀有没有被炸毁,是这次行动成败的核心点。目前伊朗并未公布受损具体核材料数量,但从它敢于主动释放提前转移的信息来看,基本可以判断,核心材料没损失。这意味着,伊朗依然具备制造核武器的技术与资源起点。
问题来了:那美国图什么?为什么要打一场注定打空的仗?
我个人倾向于,这更像一场外交操作而不是军事行动。特朗普当前正在为自己重返总统宝座积蓄势能。在美国国内,强硬对伊政策一向有基本盘,尤其是保守派支持者群体。据《华盛顿邮报》5月公布的民调显示,61%的共和党选民认为对伊朗软弱会削弱美国安全。特朗普当然清楚,只要打了,不管打成啥样,都能制造我很强硬的印象。打的是镜头,不是目标。
但代价是真实的。伊朗国防部已经放出狠话,称接下来会有一连串回应,并且强调中东区域美军基地已进入射程范围。根据我整理的数据,目前美国在伊拉克、科威特、卡塔尔、阿联酋和叙利亚共设有至少12个军事基地,仅在伊拉克就有超过2500人。伊朗如果真要动手,选项很多。它不需要直接报复美国本土,只要精准挑动某个基地火头,就能制造地区不稳定。
更别说,背后还牵扯到以色列。
你有没有注意到,打击发生当天,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布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声明:我们全力支持任何确保中东不扩散的联合努力。这话说得不硬不软,既不像事前知情,又明显站队美国。再对照5月伊朗和以色列在叙利亚的火箭弹交锋,感觉像是美以在协同传话——一个出拳,一个递话筒。
但话说回来,美国如果真的想让伊朗的核能力停摆,靠几颗导弹远远不够。伊朗的核计划不是藏在某个地窖,而是一个分布广泛、技术人员庞大的系统。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,伊朗目前已拥有超过150公斤的60%丰度浓缩铀。这距离制造一枚核弹的门槛,大概只差几个月的提炼时间。换句话说,除非美国能在短期内持续实施多轮打击,并伴随地面干预,否则打一次根本撼不动结构。
而现在的问题是,美军根本没有这个意愿。不只是拜登不想长期卷入中东,特朗普也不愿为一个伊朗项目背十年包袱。这种局部打击更像是给选民看的短剧,不是战略级别的战争操作。用最现实的话说,打伊朗并不难,难的是怎么收场。而美国,过去20年在中东从来就没有一个漂亮的收场。
这场轰炸寂寞的戏,也反映了另一个现实:中东变了。
2010年前后,美国对中东有压倒性的主导力,航母一开、基地一布,大部分国家不敢吱声。但现在不同了。沙特和伊朗刚在中国斡旋下恢复建交,叙利亚也在重新被阿盟接纳,连卡塔尔和阿联酋都在跟伊朗保持既斗又通的复杂关系链。美军的基地如今不再是命令中心,而更像是观察哨。你看着别人动作多,但真正动手的意愿已经不在你这边了。
这一次伊朗之所以能从容应对,并不是因为运气,而是因为它早就在预判美国的出手逻辑。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,它还利用了这场打击,完成了一轮对国内外的我们扛得住的政治展示。你打我没问题,但我还在、我没怕、我有后手。这种心理战,对伊朗政权的稳定尤为关键。
现在就等特朗普那场十点讲话了。时间卡得刚刚好,留够了舆论发酵,也吊足了观众胃口。问题是,他要怎么解释——美国打了,伊朗没倒,基地被瞄准,核材料还在。
他要不说点新鲜的,怕是连自己团队都得憋不住笑。
问题来了:你说美国的下一步,是继续炸,还是开始谈?#热问计划#
免息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